May 3, 2010

  • 說甚麼,不說甚麼———-|

    忙著開會和交稿的日子,仍嘗試以片言隻字記錄近期寫講章的學習。

    早前與同工談少年團契牧養,提到團友普遍聖經知識薄弱,是多年的老問題。近年團契發展了少年崇拜,可以有度身訂造的系列講道,正好用作聖經通識傳遞。形式上,參考了黃錫木《聖經通識手冊》以及華人教會前輩史祈生牧師的經卷講章集《聖經綜要》。我構思由同工負責每月一次講道,概覽一卷聖經書卷,一方面讓團友對聖經書卷不那麼陌生,另方面提昇讀經的興趣。

    由於講道不是授課,目標不是系列化概覽。若以旅遊作比喻,我們所能做只是七天十國精華遊,提供浮光掠影的印象。寫作上,最大挑戰是找個「到肉」切入點,同時以小見大,帶出書卷主題。與同工商討,本想從創世記開始,但考慮暑假後有新朋友加入,這講道形式又有待試驗,決定這季先以三卷教牧書信做試點,待暑假後開始舊約書卷。作為推動者,我自告奮勇講第一場:提摩太前書。

    受社會歷史進路影響,詮釋書信時我總嘗試帶出處境。以提摩太前書作為系列開首,並新約書卷群第一篇講章,有一定困難。其一是「信徒」普遍對「教牧」書信有距離感;其二是從新約書卷寫作時序看,提摩太前書反映較後期信仰群體經驗,對聽眾距離更遠。迫不得已,我把新約書卷形成故事極為簡化處理,借用了C. K. Barrett描述,指出其偶發性,大抵是一群無助信徒在耶穌去世後「執生」而寫的文獻。/1/它們所以流傳,反映初期教會重視信仰經驗傳遞,由此引入提摩太前書主題:信仰「交棒」。然後,再與團契發展經驗對照,指出生命改變實例,鼓勵團友主動追求信仰,活出真我,投入群體,預備在教會和社會接棒。

    這講章同時在另一少年群體Soul甦Sunday宣講,時限十分鐘,內容要大幅剪裁。但由於不少參加者是教友子弟,基礎較佳,可以加插稍為技術性的討論。可惜時間所限,有些部份仍在宣講時略去。

    處理這講章,重溫不少新約導論著作,例如Bultmann弟子Helmut Koester的新約導論第二版(New York;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2000),描述教牧書信作為初期基督教文獻的書寫背景,令人振奮;另外,師公Theissen的小型新約導論及神學院教科書Udo Schnelle的The History and The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Writings (London: SCM, 1998)對新約託名寫作現象都有清楚分析。然而,大部份成果都不能直接用於講章。譬如作者問題,我傾向理解教牧書信為二世紀託名保羅著作,如果勉強談,就會節外生枝,沒完沒了。不錯,這次寫作最大學習是在講章裡不說甚麼。這不是隱瞞,而是避免失去焦點。事實上,為忠於所學,我在寫作中也有調整,雖不談作者問題,但會把焦點放在前輩對後輩叮囑,多於以傳統對保羅和提摩太描述作為書信的歷史詮釋背景。

    沒有機會告訴聽眾,對我來說,今天讀教牧書信最大價值在於其歷史性。去年曾寫一篇論文,嘗試透過文本互涉(intertextuality)中象徵元素的轉借或暗示,比較典外文獻《保羅行傳》和教牧書信的婦女信徒形象,處理一些從現代女性主義角度看頗為父權和保守的經文。正是這種有待疏解的張力,為詮釋帶來趣味。

    粗略而言,教牧書信和《保羅行傳》,一方面借用保羅權威,另方面又呈現出明顯差異,尤其在婦女信徒形象和角色上,某程度反映早期基督信仰群體進入二世紀時在自我身份界定上的張力。在第一世紀,基督信仰展現為一場源自巴勒斯坦的社會價值革命,透過一種具終末色彩的倫理主張,邀請人跨越社會隔閡,建立團結互助群體。然而進入二世紀,基督教漸被視為與國家為敵的群體,「基督徒」的身份隨時可以成為死罪。大體而言,教牧書信與《保羅行傳》反映早期基督信仰群體對社會的兩種回應。

    教牧書信基本取態是協調,這群體不再自視為打破社會分隔的新時代群體,卻傾向與接納社會規範,倫理實踐上也集中於普羅社會接受者。作為羅馬社會基本構成單位,以男性家長(paterfamilias)為中心,由此管轄周邊所有的家庭制度,正是社會的良好規範。教牧書強調女性在婚姻與生育上角色,是維護社會結構和秩序,以得更廣大的異教世界精英接納。

    《保羅行傳》則某程度反映二世紀另一些婦女信徒經驗,當中有人拒絕結婚,甚至引保羅權威公開傳道和施洗,衝擊了教會牧職架構並為希羅社會帶來震撼。她們受教會評擊,又面對社會暴力,包括性侵犯及當局的判罪和虐打。在一種天啟式的二元宗教表述中,《保羅行傳》對邪惡世界不存希望,強調基督教與政權彼此對立,主張信徒要擺脫世俗,保持貞潔禁慾。這種形式上鍛鍊身體、對抗慾望的自我否定,卻成為更接近神聖之途,也是二世紀婦女信徒抗衡建制和文化、建立自我身份、化解心理張力的主要途徑之一。

    按此,從解放的角度閱讀教牧書信,我認同前人保存信仰的努力,但對於受時代限制的社會倫理教導,譬如較父權經文,則以整個初期基督信仰運動指向的平等願景作為詮釋背景。簡單來說:前人所做不到的解放,不代表我們今天也要放棄。

    /1/ C. K. Barrett:「新約時代的神學發展」載《耶穌‧保羅‧約翰》(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組,1999)。

    —————————
    講道:提摩太前書[經卷系列]

    經文:提前4:12; 6:12
    「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4:12)
    「你要為真道打那美好的仗,持定永生。你為此被召,也在許多見證人面前,已經作了那美好的見證。」(6:12)

    2010-04-17 | 循道衛理聯合教會香港堂少年崇拜錄影片段

     

    講章:少年崇拜版 | Soul甦Sunday版

     

Comments (2)

  • 經卷系列講道好野喎~!! ^_^ 由Intro至主題再以一節經文帶出重點呢個flow好buy~! 不過除了書信之外,其他(尤其是舊約)的經卷就很有難度了~ 拭目以待其他同系列的講道分享

    不過…雖然不是你的style…但如果可以搜集更貼近年青人的材料更好…..個人認為年青人在網絡世界的種種是需要受牧養的…我們講作見證..好像還沒有進入這個領域…在網絡世界的樣子和表現出來的樣子是否一致又是令一個課題…我自己還沒有組織得好…互動inspire吓吧~

  • @meixX - 謝謝你意見,有意思,會努力學習。關於網絡世界,我少讀相關研究,如果你問David,integrity和虛擬身份(無論個人或社群)、匿名性可以是不同範疇的問題,或許從public sphere和embodiment討論可以有更多發現。

    書卷的主題和信息往往有很多層面,一篇講章可以做的,大概是從某角度切入吧,雖然難免以偏概全,但對年青人來說,至少是一個接觸點。只要不強求太精煉,放自己一馬,也可以有生存空間吧。有關舊約部份我不甚了了,要向你請教。

Post a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cent Posts

Categ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