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17, 2010

  • 又談食———-|

    緊湊的幾個星期,除了日常瑣碎運作,連續預備講章和分享。趁時間稍作回顧。

    被編排於5月1日及2日講道,教會讀經表的主題是「作主門徒‧分享主愛」,經文有約翰福音13:31-35、使徒行傳11:1-18及啟示錄21:1-6。選用了有豐富敘事情節的使徒行傳一段,一方面相信講故事較容易入手,另方面對這段也情有獨鍾。「保羅新觀」曾指出保羅的信仰群體觀如何在猶太教光譜中展現突破,就是一種跨種族的融合。在這群體中,猶太人可以保留其重要習俗,但外邦人又不必勉強成為猶太人。路加敘事記述聖靈降臨外邦人哥尼流的宗教經驗,曾引發我對保羅對外邦人宣教經驗的想像。這些想像,加上Dr. Kung早年一篇有關靈恩運動歷史的文章,/1/ 引發我問:宗教經驗能否成為保羅這跨種族群體觀的基礎?沿這思路,我嘗試探討哥林多前書12:13的社會歷史背景和宗教經驗,最後變成二萬多字的畢業論文。

    預備講章時,想到近期社會二元對立的氣氛,常以立場表述取代討論,不能文明地聆聽異見和說理;想到人與人之間的分隔;也想到人類社會的過去與將來,是不信任/毀滅的力量,抑或團結/建設生命的力量更影響我們?想到從創世的起源敘事至今天的紛亂境況,聖靈在萬物中的角色。這「宇宙性」意象太大了,沒有信心能好好掌握,講得淺白。花了點時間讀卡維里(Veli-Matti Karkkainen)的神學課本《聖靈論:全球導覽》(Pneumatology: The Holy Spirit in Ecumenical, International, and Contextual Perspective)惡補。由於週六晚崇拜較多成年人及職青,主日早堂有成年人及不少長者,無論背景和信仰程度都有差異,我曾一度猶疑,不知如何下筆,甚至想完全放棄,只講一些較個人化的應用。然而,後來還是忠於原初的「感動」。當然,在週六我加了對職青團契的觀察,算是「本地化」的例子。

    慶幸是下筆時找到入手點:經文所記的異象就是談吃東西的問題,彼得與對手的談話,也是從食開始。食是男女老幼都能共鳴的經驗;以食為母題,可串連經文的不同元素,到講章下半部則可從食擴展我們的關注,談及有關食的禁戒背後如何反映種族和文化的衝突,並人與人的隔閡。

    寫作時重溫了Theissen弟子一篇關於徒10:1-35的講章範例,/2/ 提供不少歷史想像。然而,我所用經文是徒11:1-18,嚴格來說不是哥尼流歸信的完整敘事,只是彼得回應指控時的覆述。如果把焦點放在彼得與哥尼流的相遇,經文那指控和答辯的敘事框架會變成負累。寫了幾段,後來漸發展為法庭戲模式,暗示會眾做陪審團,聆聽彼得答辯,能較符應經文情節。不同釋經書的洞見,讓我發現徒11:1-18與徒10章所記同一事件在的細微分別。徒11:1-18沒有提及哥尼流的身份和名字,彼得也沒有仔細反駁旁人對哥尼流的誤解,對我來說,這是很好的詮釋空間。

    寫作埋尾時有點苦惱,因為想結合更多關注。5月1日,雖然教會沒有舉辦「勞工主日」,但仍想一談基督教工業委員會的見證,信徒與非信徒如何一起爭取權益;另外,由於是聖餐主日,也想把主題連結到聖餐所應許的遠象。想到年前Dr. Kung在神學院分享開放聖餐神學「加多一雙筷」的比喻,簡單易懂,充滿人情味,救了我一命。太好了,未能取捨之下,兩堂崇拜講道決定一稿兩題:「聖靈飯局」(週六)/「加多一雙筷」(早堂),都是食。講早堂面對不少資深教友,我較擔心失準,但出乎意料是節奏更佳,因為一些轉折部份能吸取週六的經驗。

    /1/ 龔立人:〈靈恩運動與社會融和〉載《勸人與神和好》(香港:香港基督徒學會,2002),141-161。
    /2/ Petra von Gemunden, “Simon the Tanner and Simon Peter: A sermon on Acts 10.1-35,” in Gerd Theissen, The Sign Language of Faith: Opportunities for Preaching Today (London:SCM, 1994), 130-135.

    ———————-
    講道:聖靈飯局
    2010-05-01 | 循道衛理聯合教會香港堂週六崇拜
    經文:徒11:1-18

May 10, 2010


  • 516小型媒體展———-|

    忙著還各項工作債,未有空就516做整理反省。仍感謝不同人士的努力,人都在猜想,特區政府似乎有意讓投票低調進行(參看這Photo Hunt遊戲),這些推動投票的網上媒體,百花齊放,不少精采的點子,為期盼社會公正的朋友,帶來重要的共同經驗,僅收集其中部份作小型展覽。

    [功能組別 Nobody] MV 製作綵排預告片
    原曲 : Wonder Girls – Nobody | 作詞 : Freeman | 舞 : 香港 80, 90後

    功能組別 Nobody, 旺角行人專用區 Live 表演 12-May-10@20:00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it4QJCJgLE

    香港 三歲 Wonder Girl 現場演出 Baby 版 [功能組別 Nobody]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jcNP7kmEVc



    十八仝人撐公投
    導演:鄭啟明、葉文希 | 音樂:歌姬湯馬士

    導演高明。在我印象中,大部份議員上鏡拍宣傳都不自然,這片子算是掌握得不錯,難度不少呀!

    六四和七一都不是計算好效益才行動,為何今天怕用投票表達訴求?我們在計算誰的損益?



    莫失莫忘(又名「葉國X撐公投」)
    導演:鄭啟明 | 編劇:葉文希 | 攝影:譚運佳 | 音樂:歌姬湯馬士

    「無人可以肯定未來,更加無人可以否定未來」,何必懼怕更多人參與和表達?

    故事大部份是對香港現況的看法,若它有感染力,在於切中了觀眾對當下社會的體現。我想,對我們這講實效的犬儒社會來說,最天真可能是最尾部份,把五區補選/公投描述為很有希望的行動。



    516 愛情故事--十六年的愛情故事
    福佳製作

    愛情故事?你還相信他嗎?送給甘願受騙的香港人…



    爸爸媽媽,我想你們聽聽我心裡的說話
    background music: Juno – 紙箱國的後奏
    短片的sources: all from youtube

    這時代,是下一代對上一代講出期望的時代…

    對我這被騙慣的香港人來說,516以投票表達民主訴求,不是衝動,不是理想主義,只是問:我們能擺脫無力感,為公平一點的未來多走一步嗎?



    議席不保留 x 五區公投漫畫
    調寄:愛是不保留 | 詞:鯇魚、Frankie




    火影忍者:功能組別篇
    製作人:小孩子

    二次創作動畫,送給全香港所有大學、中學、小學、各教育團體及火影忍者動漫迷,「因為你們是社會未來的主人翁,將來社會是要由各位去帶領。公民投票結束後,功能組別是不會輕易地放棄他們的特權,更需要大家去爭取和追求真普選。」

    作者另一成名作:新世紀五區公投戰士

    製作感想
    http://superkoala2006.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2



    五區公投漫畫版
    http://issuu.com/wongyukman/docs/cover
    Referendum_cover_s 



    功能組別致全港蟻民 : 請繼續沉默 繼續和諧
    公共專業聯盟 http://www.procommons.org.hk
    thank-you-AM730_for_upload
    天曉得?真話可能比這論述更可怕…

    還可以自製「反對功能組別」海報:
    http://516.procommons.org.hk/index.php



    張廿蚊
    設計:Lamlam藍凱怡
    20
    「張廿蚊」印有零票當選的飲食界議員張宇人頭像,由「總經理」「廿蚊張」簽名。「發鈔行」是立法會功能組別。編號 LC100516,代表 5月 16日要投票。背面列出張宇人就最低工資發表的言論,包括「如果最低工資時薪 20元,殺傷力唔大」、「不排除向政府提議 20元以下」等。



    陳日君樞機:
    「即使你不喜歡總辭的人,也要投票支持他們,因為你投的,是真普選。」
     



    李柱銘:
    「抹黑與誣告,不能扭曲真理,你投的是真民主,是公義、是良知。」




    余若薇:
    「要和諧,也要公義,爭取真普選,為下一代投一票。」




    廢除功能組別行動
    http://www.afcnow.hk/index.php/zh/2010-03-25-13-12-58/2010-03-26-10-26-06/1265-afc-video-series
    一系列短片講述功能組別對香港社會的影響及廢取之理據,邀得多位學者、議員及社區人士參與製作。



    余在思:一個教會傳道人的公投感言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06962
    「有人問,信耶穌有飯開嗎?他/她問的其實是一個根本生存所需的平凡問題。若你的回應是,信耶穌是解決心靈而非生活的問題,你這答案大概跟他/她說聲『主會祝福你,平平安安的去吧!』一樣:無力、無情。信主所得的平安喜樂,並非一種自我安慰自得其樂的福氣。它更應是一種推己及人,為社群創造公義的力量。」

    「五區公投為要透過選票清楚說明『我要普選』的意向。我不要坐井觀天,懷著內心的平安而無視社會中製造不安的源頭。我不要不作聲、假和諧地以反智的態度來解釋聖經,讓自己同流合污,炮製社會的不平等、不公義。參與公投,我認為就是一種最和平理性合法的方式,去把從天而來的平安,由內化成改變生活的創造動力。」



    Remzi Wu:投票,真的這麼困難嗎?
    (節錄社民連第二期公投號外)
    http://www.facebook.com/note.php?note_id=419363681947 [須登入Facebook]
    「伊拉克人經歷了數十年的極權統治,民主、自由和尊嚴對他們來說實在遙遠,今日得到了又要面對死亡。這一票對所有伊拉克人來說也是得來不易,武裝份子早聲言會於全國票站設置炸彈,意圖恐 選民,拖低投票率。然而,伊拉克人卻以行動回應死亡威脅,近七成選民井然有序地到票站外排隊投票,場面動人。」

    「今日,擺在港人面對的是和平的投票機會,在我們面對,沒有武裝份子;在我們面前,也不用長途跋涉的投票,如果我們放棄投票的權利,讓全民表態的機會白白溜走,我們又豈能向下一代交代?」



    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的單張:
    http://www.hkjp.org/resource/464.pdf
    「教會繼承了耶穌基督傳揚福音的使命,當中包括召叫人由罪惡轉向天主的愛、人與人之間的愛和世界的正義,因此教會有責任向社會、國家和國際間傳揚正義,及譴責不正義,因為這是為了人類的基本權利和救恩。教會固然不是唯一有責任尋求世界中的正義,但她有特殊責任為此作見証,因為教會的使命包括維護人性尊嚴和人權。《世界的公義》36,37」



    香港基督徒學會:5.16補選 公民參與權利之聲明
    http://www.hkcidata.org/database/claims/2010/claims100507.html



    香港基督教協進會社會公義與民生關注委員會
    對政制發展及五月十六日選舉的看法

    http://www.hkcc.org.hk/acms/content.asp?site=hkcc&op=showbyid&id=3525



    打倒特權階級、破除經濟迷思、建構民主運動未來
    大專2012參與五區變相公投運動宣言(全文)

    http://t12hk.wordpress.com/2010/04/19/declaration/




May 3, 2010

  • 說甚麼,不說甚麼———-|

    忙著開會和交稿的日子,仍嘗試以片言隻字記錄近期寫講章的學習。

    早前與同工談少年團契牧養,提到團友普遍聖經知識薄弱,是多年的老問題。近年團契發展了少年崇拜,可以有度身訂造的系列講道,正好用作聖經通識傳遞。形式上,參考了黃錫木《聖經通識手冊》以及華人教會前輩史祈生牧師的經卷講章集《聖經綜要》。我構思由同工負責每月一次講道,概覽一卷聖經書卷,一方面讓團友對聖經書卷不那麼陌生,另方面提昇讀經的興趣。

    由於講道不是授課,目標不是系列化概覽。若以旅遊作比喻,我們所能做只是七天十國精華遊,提供浮光掠影的印象。寫作上,最大挑戰是找個「到肉」切入點,同時以小見大,帶出書卷主題。與同工商討,本想從創世記開始,但考慮暑假後有新朋友加入,這講道形式又有待試驗,決定這季先以三卷教牧書信做試點,待暑假後開始舊約書卷。作為推動者,我自告奮勇講第一場:提摩太前書。

    受社會歷史進路影響,詮釋書信時我總嘗試帶出處境。以提摩太前書作為系列開首,並新約書卷群第一篇講章,有一定困難。其一是「信徒」普遍對「教牧」書信有距離感;其二是從新約書卷寫作時序看,提摩太前書反映較後期信仰群體經驗,對聽眾距離更遠。迫不得已,我把新約書卷形成故事極為簡化處理,借用了C. K. Barrett描述,指出其偶發性,大抵是一群無助信徒在耶穌去世後「執生」而寫的文獻。/1/它們所以流傳,反映初期教會重視信仰經驗傳遞,由此引入提摩太前書主題:信仰「交棒」。然後,再與團契發展經驗對照,指出生命改變實例,鼓勵團友主動追求信仰,活出真我,投入群體,預備在教會和社會接棒。

    這講章同時在另一少年群體Soul甦Sunday宣講,時限十分鐘,內容要大幅剪裁。但由於不少參加者是教友子弟,基礎較佳,可以加插稍為技術性的討論。可惜時間所限,有些部份仍在宣講時略去。

    處理這講章,重溫不少新約導論著作,例如Bultmann弟子Helmut Koester的新約導論第二版(New York;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2000),描述教牧書信作為初期基督教文獻的書寫背景,令人振奮;另外,師公Theissen的小型新約導論及神學院教科書Udo Schnelle的The History and The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Writings (London: SCM, 1998)對新約託名寫作現象都有清楚分析。然而,大部份成果都不能直接用於講章。譬如作者問題,我傾向理解教牧書信為二世紀託名保羅著作,如果勉強談,就會節外生枝,沒完沒了。不錯,這次寫作最大學習是在講章裡不說甚麼。這不是隱瞞,而是避免失去焦點。事實上,為忠於所學,我在寫作中也有調整,雖不談作者問題,但會把焦點放在前輩對後輩叮囑,多於以傳統對保羅和提摩太描述作為書信的歷史詮釋背景。

    沒有機會告訴聽眾,對我來說,今天讀教牧書信最大價值在於其歷史性。去年曾寫一篇論文,嘗試透過文本互涉(intertextuality)中象徵元素的轉借或暗示,比較典外文獻《保羅行傳》和教牧書信的婦女信徒形象,處理一些從現代女性主義角度看頗為父權和保守的經文。正是這種有待疏解的張力,為詮釋帶來趣味。

    粗略而言,教牧書信和《保羅行傳》,一方面借用保羅權威,另方面又呈現出明顯差異,尤其在婦女信徒形象和角色上,某程度反映早期基督信仰群體進入二世紀時在自我身份界定上的張力。在第一世紀,基督信仰展現為一場源自巴勒斯坦的社會價值革命,透過一種具終末色彩的倫理主張,邀請人跨越社會隔閡,建立團結互助群體。然而進入二世紀,基督教漸被視為與國家為敵的群體,「基督徒」的身份隨時可以成為死罪。大體而言,教牧書信與《保羅行傳》反映早期基督信仰群體對社會的兩種回應。

    教牧書信基本取態是協調,這群體不再自視為打破社會分隔的新時代群體,卻傾向與接納社會規範,倫理實踐上也集中於普羅社會接受者。作為羅馬社會基本構成單位,以男性家長(paterfamilias)為中心,由此管轄周邊所有的家庭制度,正是社會的良好規範。教牧書強調女性在婚姻與生育上角色,是維護社會結構和秩序,以得更廣大的異教世界精英接納。

    《保羅行傳》則某程度反映二世紀另一些婦女信徒經驗,當中有人拒絕結婚,甚至引保羅權威公開傳道和施洗,衝擊了教會牧職架構並為希羅社會帶來震撼。她們受教會評擊,又面對社會暴力,包括性侵犯及當局的判罪和虐打。在一種天啟式的二元宗教表述中,《保羅行傳》對邪惡世界不存希望,強調基督教與政權彼此對立,主張信徒要擺脫世俗,保持貞潔禁慾。這種形式上鍛鍊身體、對抗慾望的自我否定,卻成為更接近神聖之途,也是二世紀婦女信徒抗衡建制和文化、建立自我身份、化解心理張力的主要途徑之一。

    按此,從解放的角度閱讀教牧書信,我認同前人保存信仰的努力,但對於受時代限制的社會倫理教導,譬如較父權經文,則以整個初期基督信仰運動指向的平等願景作為詮釋背景。簡單來說:前人所做不到的解放,不代表我們今天也要放棄。

    /1/ C. K. Barrett:「新約時代的神學發展」載《耶穌‧保羅‧約翰》(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組,1999)。

    —————————
    講道:提摩太前書[經卷系列]

    經文:提前4:12; 6:12
    「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4:12)
    「你要為真道打那美好的仗,持定永生。你為此被召,也在許多見證人面前,已經作了那美好的見證。」(6:12)

    2010-04-17 | 循道衛理聯合教會香港堂少年崇拜錄影片段

     

    講章:少年崇拜版 | Soul甦Sunday版

     


  • 講章:經卷系列– 提摩太前書 (少年崇拜版)———-|
     
    2010-04-17 | 循道衛理聯合教會香港堂少年崇拜
    經文:提前4:12; 6:12

    沒有人比我更興奮,這季同工做系列講道,每月分享一卷聖經書卷,給大家概括認識。想起有朋友信耶穌十幾年,四福音只讀過一兩卷,好多背景不了解,遇信仰問題,不知聖經有這麼多資源幫到他,好可惜啊。[情況像online game被盜取法寶]
     
    I. 新約時代的「執生」經驗
     
    聖經是怎樣來的?從天而降?不,其實是好多人有血有肉經驗。像今天所讀書信,有處境和收信人,原不是為出版而寫。講白一點,這些新約書卷形成是好多信徒「執生」經驗。耶穌在世傳道行學徒制,招聚門徒,但從沒建立完整組織或著書立說。耶穌復活升天後,門徒以為祂很快返來,後來面對挑戰和威脅,有人去世,開始明白要保存經驗,否則便失傳。新約的寫作和流傳就是這樣開始。今天讀提摩太前書,也是早期信徒對挑戰的回應,是「執生」的書卷。他們面對甚麼挑戰?很多,最重要是「交棒」問題。

    提前和提後、提多書被統稱教牧書信,收信人提摩太和提多是使徒保羅弟子,亦是他傳道伙伴。雖然收信是個人,但所寫不是閒話家常,而是教會組織安排。他們怎樣「執生」?要點想像力。剛才講,耶穌沒留下著作,沒有團契menu教人收奉獻、帶查經、寫會議紀錄、開家會或懇親會,當時信徒手上甚至沒有一本新約聖經,一切都摸石頭過河,赤手空拳打江山,就當前挑戰找對策。這書信用不少篇幅講防避錯誤教導,又講教會職位安排,有監督、執事、長老;提醒對特別成員的照顧,譬如老年人和寡婦,很多經驗之談。這書告訴我們,今天所講這信仰,是好多前輩用生命做的見證,面對內憂外患,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為何這麼辛苦仍堅持?因為信仰給他們希望,講相親相愛,平等相待,好吸引。你不知,在當時社會這是天荒夜譚。
     
    II. 主題:信仰「交棒」
     
    我們說提摩太前書講「交棒」問題,通常「交棒」是年長交給年輕,很少會相反。在年長眼中,接棒的總是經驗不足,面對風浪,不是太進取、便是太退縮。你試過交托事情給人代辦?或者有人把重要事交給你?[不是手機試新款,而是睇病試新藥/搭船check救生衣 ] [「新丁」不可靠?誰給我們第一次機會?信任、期望與壓力?] 無論如何,可以肯定,有人信任的感覺真係「好正」!

    少團團友不會不知這經文:「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提前4:12) 是團訓,它背後是長輩對後輩、師傅對徒弟的信任和期望,正是「交棒」!弟兄姊妹,你以為上帝只揀少數同工嗎?你知團友每週背誦這團訓「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就是說,這裡每個「你」都是被揀選的領袖!是上帝所呼召和託付的人![拍拍身邊人:上帝揀你,你咪「熬底」]
     
    III. 做領袖就是做見證
     
    再看經文「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它對品格有要求。上帝對我們有要求,因為祂信任我們,祂對我們說甚麼?[Just do it? Impossible is nothing?]「我相信你,你得既!」但今天我們做得如何?I feel good?自己度自己哪有標準?做領袖不能這樣,要有QC:如果做榜樣,我們做得怎樣?這裡多送你一節經文:「你要為真道打那美好的仗,持定永生。你為此被召,也在許多見證人面前,已經作了那美好的見證。」(提前6:12) 做領袖、做榜樣,不是做超人,而是做見證。不一定要這樣我行,那樣我又行,那是不真實的。做見證最重要是坦白:不用掩飾,知道自己強弱,願意盡力嘗試,克服困難,上帝所要正是這樣的人。弟兄姊妹,你有盡力嗎?身邊好多人看著你,以至當你想邀請他返團契返佈道會,他們會先問你生命有否說服力:「做基督徒係咁?」[倒米基督徒?]

    早些日子,為了解少團運作,我翻查少團九九年至今會議記錄,對我很有意思。我在九七年升以利亞團,讀那些記錄,我看見少團如何由當年的導師,過渡至今天的團隊。看到第一期基督精兵誕生,好多中學生,今天是不同事奉中堅。如果你坐時光機問他們為何參加,心底裡可能答:找不到暑期工呀!好朋友都參加了,還用問?那時大概沒想到自己會成為領袖。原來信仰是這樣傳承的,也許你沒有想過,今天你參與會帶來意想不到改變,因為上帝工作奇妙。
     
    IV. 繼續發夢,主動出擊
     
    弟兄姊妹,今天你見我在這裡講信息,好多導師為你奔波,想你知道一個事實:但我們這代很快過去,至少比你想像中快。沒多久,信仰的棒、教會的棒就交你們了。那時社會如何?我不知道。但我期望你們比我們更勇敢、更願意為重要價值有所堅持,因為你們見過這時代很多似是而非東西,用經濟發展代替良心,滿口道理但無人情味。

    大約九個月前,一群團契組長導師參加了個特訓,為今暑假循道衛理教會給2000年青人的生命好友營做準備,學到一首歌叫《開展主的國》,歌詞令我感動,跟你們分享:

    請給我夢想,
    就算要披荊斬棘開墾都不會退,
    從未願意安守固地,要永在旅途上。
    請添更大信心,決心把週遭灰色驚恐一一戰勝,
    從未願臣服困難,仍勇敢的爭戰。

    主,請開展我的空間,擴闊這帳幕的界限,
    願忘掉背後,全力向前,為神願意爭取更多。
    將主恩典播得廣闊,將主光輝照得燦爛,
    用神大愛做能力向前,齊步直往,
    同開展祢的國。

    這首歌厲害,說有個夢想值得一生追求的,這夢想中人有勇氣戰勝種種困難。這夢想,就是分享耶穌的愛,如何做?透過我們生命見證。不是倒模,不是倒米,千篇一律硬sell福音,而是在上帝裡活出我們每個獨特生命。[今日好多人返過教會學校,但唔知道信耶穌幾正?以為好古板、好懦弱、就算找到Tony Jaa,sing哈利路亞?無用,只係自己講自己明,不關心社會,你要告訴他們不是這樣]不同人才能具體看見信耶穌有幾正。你知道這時代,仍願意為理想發夢發癲,不計較付出的人,係好有吸引力!

    生命見證要主動參與,所以,我珍惜你們在團契主動。[想起班鳩組員上次長家會唔玩board game,自發要求查經,至今仍意猶未盡;又看見團友拍創意短片,可能有沙石,但我心底裡叫好!因為是你們自己的動力。]當你們主動表達「我們要怎樣怎樣」,表示對這群體有期望。好相信只要你們願意繼續發夢,與身邊人踏前一步,無論團契、教會抑或社會,就有希望![與身邊人互相鼓勵:看你的!]
     
     


  • 講章:經卷系列– 提摩太前書 (Soul甦Sunday版; director’s cut)
    ———–|
     
    2010-04-18 | 循道衛理聯合教會香港堂Soul甦Sunday崇拜
    經文:提前4:12; 6:12

    你見過/玩過田徑接力賽?怎樣玩?有接棒區?一個交一個接?能否不交不接?人生也有很多類似經驗,從一階段到另一階段的過渡期,交接很重要。明顯的,譬如我們的Soul友,有人要飛往外國,我們最少會講拜拜,最好有farewell吧。有些經驗是長久一點,不那麼明顯的,譬如我們的成長,父母要接受我們已成年,有自己想法和生活,甚至成家立室。很多改變好像不易察覺,但很重要。如果這是重要事,當你「交棒」,你會千叮萬囑,不容有失。[想起搭船check救生衣]

    這季同工做系列講道,每月分享讀一卷聖經書卷樂趣,今天讀提摩太前書,和提後、提多書被統稱教牧書信,處理正是是教會「交棒」問題。這書卷用不少篇幅講防避錯誤教導,又講事奉安排,有監督、執事、長老;提醒對特別成員,譬如老年人和寡婦的照顧,很多經驗之談。你知耶穌在世傳道行學徒制,有門徒,但從沒建立完整組織或著書立說。耶穌升天後,門徒以為很快返來,後來面對威脅,有人去世,開始明白要保存經驗,否則便失傳,這就開始了新約書卷的寫作和流傳,一切都摸石頭過河。這些信仰前輩,面對內憂外患,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用生命做見證。為何這麼辛苦仍堅持?因為信仰給他們希望,講相親相愛,平等相待,你不知,在當時社會是天荒夜譚,但對他們好吸引。

    今天我們呢?是否覺得聖經說話未能與生活有關,信仰總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在我成長經驗也曾這樣,但當我開始認真問自己為何信耶穌,主動發掘信仰和人生問題,我漸發現,我們的信仰其實好吸引,只是有時未掌握到精粹。挑戰你,主動發掘更多問題,不要滿足於二手信仰答案。**[以今天這卷書為例,裡面有些經文,譬如講男女地位、指引奴隸生活,今天我們是否也從字面再講奴隸制、男尊女卑…似乎我們要更了解處境:當時信耶穌在社會是極少數,福音不錯帶來翻天覆地改變,但也引起不少誤解。可以想像,為保存信仰火種,免被進一步打壓,教會考慮妥協讓步。所以今天讀到看來困難的經文,要留意背後其實是前人努力為我們留下的火種,在歷史上,他們要適應社會,做不到的,不期望今天也原地踏步,否則就枉費前人的心血。讓我們繼續期待生命改變、與被不公義對待的人,繼續期待公義彰顯,最終期待上帝的國和價值完全實現,告訴你,這是有火的!]**

    提摩太前書講「交棒」,特別在今天這經文看到:「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4:12) 這是師傅對徒弟的期望。弟兄姊妹,今天你見我講信息,導師為你奔波,但我們這代很快過去。那時社會如何?我不知道。但期望你們比我們更勇敢、為重要價值有所堅持。多送你一節經文:「你要為真道打那美好的仗,持定永生。你為此被召,也在許多見證人面前,已經作了那美好的見證。」(6:12) 原來做基督徒就是做見證,最重要不是威,而是坦白:不掩飾弱點,願意盡力活出信仰。今日我們身邊好多人看人板「做基督徒係咁?」,有些倒米基督徒,讓人以為信耶穌都是倒模、好懦弱,只係自己講自己明,不關心社會。上帝造我們每個都好豐富獨特,而是活出你在信仰裡的獨特個性。你是否倒米基督徒?幫上帝倒米,讓人誤解信仰?用你生命見證告訴他們不是這樣,令他們看見信耶穌可以好活潑、好有感染力同吸引力![這正是我們搞Soul甦Sunday原意]讓我們一同努力,你願意相信的話,人要來問你:可否介紹耶穌給我認識?讓我們禱告。

    ——————
    **為宣講時間所限略去的段落
     

April 17, 2010


  • 信仰與理性———-|

    因為朋友義氣,不自量力答應為一個講座做分享,對象是不同教會的青年,講理性在信仰中扮演的角色。

    對我來說,在這晚期資本主義的反智年代講信仰與理性,其實是要與令人經驗割裂的工具理性抗衡,所詢問的是公共性(尤其社會共善),背後假設了靈性與倫理的追尋。若以西方思潮為背景,焦點放在現代神學的轉捩點。

    沒時間做更多閱讀和消化等準備工夫,只花了幾晚把以前讀神學做的功課和文章整合,由於不太熟悉分享對象,未能找個更好切入點和主線。講西方哲學的部份特別蹩腳,極力避免術語,但未能有好例子,深入淺出。結果正如朋友所料,最用功都是講我所偏愛閱讀的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借其著作帶出傳統信仰和理性在其時代中的限制,並指向後來處境神學運動的興起,如何作為信仰思考的典範轉移。然後稍稍回應當下香港處境,包括政教關係和公民社會。

    雖然講得散亂,但仍有意思。最難得是碰到這麼一群有心人,願意學習和反省,聽這不知名講員不大到位的分享。交了幾個朋友,竟還表示對我寫潘霍華的文章有興趣。

    早前答應為講座相關內容預備一篇短文投稿,待趕起這兩週講章,要再花工夫鑽研,盼這次能為講座的虧欠稍作補償。

    ——————————————–

    香港基督教協進會、香港基督徒學會、一代人公社合辦
    「走出斗底」跨宗派青年信徒培育計劃系列講座(三)
    祢中有理,理中有你

    2010年4月9日 | 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地窖


    Part 1 of 5


    Part 2 of 5


    Part 3 of 5


    Part 4 of 5


    Part 5 of 5

    鳴謝:感激一位教會前輩愛護,親臨支持並拍下一些片段,由於並非完整記錄,也讓我有藉口再修剪一些講得蹩腳的部份。


     

April 6, 2010


  • 土作新聞稿———-|

    初在堂會工作,最大體驗是時間不夠用,常戲謔自己所做是信仰的買辦(在不同地方搬運和引入人家的現成理論)和來料加工(拿著現成資料和反省問題,加一些本地化的調適)。這些日子,最原創的經驗,是為教會在復活節期間派發的社區通函客串當記者,寫特稿故事。當年讀過新聞,沒有吃這行飯,想不到今天這門已生疏的訓練又派上用場。

    我嘗試為這宗教宣傳刊物加入一點社區元素,這次聯絡得灣仔一家社會企業「土作坊」做訪問。為遷就刊物的對象和性質,出版稿作了不少刪節,這裡保留是原版:



    P1020794 P1020771

    歡天喜地買「貴菜」

    灣仔堅彌地街汽車維修店林立,其中竟有一家賣有機蔬菜、食品及日用品的小店,叫「土作坊」,默默經營兩個寒暑,主要顧客是街坊和熟朋友。店子是聖雅各福群會的綠色生機社會企業項目,目的是推動有機食物,建立一種符合社區、自然、經濟及人的發展。

    採訪當日是星期一,一批批有機蔬菜早上送抵店鋪。新鮮油墨菜、西洋菜、甘荀、豆苗、荷蘭豆、紅菜頭、沙律菜等擺滿細小空間,安上寫有本地農場名字的牌子,給顧客信心之餘,也是對生產者一份尊重。

    筆者與幾位顧客攀談,其中有家庭主婦、有護士,也有從較遠地方來的。

    陳太居於司徒拔道一帶,為孩子健康四出搜尋食材,差不多每週都來光顧,喜歡這裡的菜吃得放心。採訪當天,陳太買了櫻桃茄和沙律菜替女兒弄便當:「超級市場的沙律菜,同樣價錢只一小包,這裡可以買一斤,有機菜來說價錢合理。」

    原藉河南的張女士,在家鄉以務農為生,來港後曾在土作坊協助賣菜,由此多了一群好友,後來因傷退出,但至今仍常回店鋪光顧,探探好友。對她來說,雖然這店的菜較貴,但她熟知生產過程,無論味道和營養都較市面所售為佳:「小朋友喜歡有機菜,能吃出分別。」對蔬菜做法和優點,張女士如數家珍:「這椰菜放些煙肉炒最好,可以吃兩餐;還有這青蘿蔔,可以煲湯,葉也可以弄菜乾,一點不浪費。」

    P1020795 P1020775

     曾在傳媒工作多年的Reddy,早前因健康辭去工作。家裡小朋友就讀聖雅各小學,由此認識土作坊,並加入成為食物加工隊成員。人生下半場,學習弄有機蘿蔔糕、有機粽、芝麻糖、花生糖及各種醬料:「這洛神花天然生長,每年一造。我們到粉嶺收集,回來弄果醬和蜜餞,味道開胃提神,沖水像利賓納。」與商界生活相比,社區參與給她更自在感覺:「我們城市人與人越來越疏離,像這裡的聚腳空間很難得。有時街坊出入,可以不為甚麼,只打招呼表達關心。」對Reddy來說,這新生活充滿味道,既是美味也是人情味,千金難買。

    P1020782 P1020785

    土作坊現聘二十八名兼職,成員分為有機作物生產隊、集體購買隊、食物加工及包裝隊及店鋪當值隊,透過社區經濟互助計劃/1/讓街坊參與各種工作,既開創工作機會,亦減少商人取利,讓會員以較合理價錢改善生計。

    註:/1/ 社區經濟互助計劃由社區居民推動,居民可以透過在社區貢獻,賺取社區貨幣「時分券」,以此交換其他成員服務,發揮自主互助精神,達至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各取所需。

    —————————————–

    「脆」味食譜:土作有機芝麻糖

    筆者以三吋不爛之舌,向土作坊成員Reddy求得有機芝麻糖的口述秘笈,以饗讀者。

    成份:有機芝麻(約一磅,可選用黑、白芝麻或混合)、有機原蔗糖(約一磅)、有機山茶油(少許)

    1. 先把芝麻炒香備用。
    2. 把少許有機山茶油下鑊,再放進有機原蔗糖以慢火煮溶,留意不要讓蔗糖燒焦。
    3. 蔗糖煮溶後,把芝麻混入調和。
    4. 把混和後的芝麻糖倒出,可按喜好切成不同大小形狀。
    5. 在室溫放涼後,芝麻糖即變得鬆脆,可放進合適器皿密封保存,重要是保持乾燥。

    土作有機芝麻糖不如一般用麥芽糖造的黏口,卻具有獨特的鬆脆口感。Reddy強調,秘訣來自有機蔗糖,用白糖則效果較堅硬,只能待在口中溶化。

    P1020791

    土作坊地址:灣仔堅彌地街3A地下,詳細資料可參http://greenshop.sjs.org.hk


March 19, 2010

  • 法利賽人的福音———-|    

    不經不覺,在香港堂工作近三個月,思考好像越來越零散和遲緩。

    讀神學的日子,常抱怨要修的學分多,沒有多少時間閱讀和思考就要趕功課。

    今天在這樣大的堂會工作,更覺時間燃燒得快。讀得最多是電郵和文件,能花點時間看新聞已不錯。此外,就是為寫講章或查經資料,「目標為本」地搜索的釋經書。除了師公Theissen較小巧的導論式著作外,電子書方面,最喜愛是Hermeneia系列,可以跟大師們天南地北;WBC出名大件夾抵食,穩打穩紮;早前不惜工本,添置了Anchor Bible系列八十多卷,這套大部頭著作的風格是嘗試極盡comprehensive,後來的NIGTC、Sacra Pagina、Baker Exegetical Commentary等也都紛紛模仿,越出越大本,雖然電子書不用翻頁,但若趕時間scroll起來也真有點不耐煩。

    這次講道選用讀經表福音書一段,是耳熟能詳的浪子比喻。記得早年有同工講道一次過把盧雲(Henri Nouwen)整本《浪子回頭》(The 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從小兒子、大兒子到父親所有角色都講盡了,唯一未發揮是比喻的社群性。浪子比喻作為路加的獨家材料,被編排在失羊和失錢兩個比喻之後,並非偶然。以失羊的比喻為例,在馬太福音的平行經文(太18:10-14)被安排在有關信徒群體秩序的脈絡中,強調小人物的重要,在路加福音卻串連於失而復得的主題。按此,路加為耶穌比喻加上稅吏和罪人的框架(路15:1-3),實有其重要性。在敘事中,耶穌講這比喻正為法利賽人和文士的觀點進行易構(reframe),把時空擴展,把割裂片段和經驗關連,強調關係(relational approach),視稅吏和罪人為上帝失而復得的寶貝。進一步言,從社會修辭角度看,浪子比喻這敘事中的敘事,也許是要處理信仰群體對外界線的問題,讓我想起使徒行傳如何樂觀地描述上帝的道突破界限這主題。

    把詮釋焦點定在路15:1-3之後,反覆思考切入點。為方便與當下處境對照,我沒有太讀入比喻裡大兒子角色,反而著重法利賽人,這是借用了師公的著作《加里肋亞人的影子》(Der Schatten des Galilaers)有關成果。我發現,法利賽人所展現的思維,某程度吻合於今天香港教會和社會一些現象(譬如早前有關宗教霸權的討論)。

    嚴格來說,這講章只有一個主點,就是改換思維,成為開放與接納的信仰群體。最後把應用連繫於崇拜群體,順道推廣教會的佈道事工,算是單刀直入的處境化了吧?

    2010年3月13日 | 循道衛理聯合教會香港堂週六崇拜
    法利賽人的福音
    經文:路15:1-3; 11下-32

    ———————————–
    後記:

    構思過程一度迷失,擔心所講在實踐上會脫離處境和社群,幸得力於神學院好友兩個節目,謹在此分享:

    1) 剛想以去年被警察槍擊的尼泊爾人Limbu做例子,就聽到好友在青台做的節目,從種族到信仰,叫人動容。

    2010-3-12 | 合一運動與種族共融(愛你有火—第五輯—第二集)
    主持:大曹、暉;嘉賓:王惠芬(融樂會總幹事)、王美鳳(九龍祐寧堂牧師)

    當有少數族裔或族群在本港社會出現之時,我們經常強調希望他們盡快融入本地社會。然而,在這「融入」的過程中,究竟是不同種族文化的共融,還是少數種族的文化給「大多數」種族的文化融(溶)掉了呢?我們的社會政策及福利等又是否提供一個種族共融的平台?合一運動的精神又支撐了教會參與少數族裔的工作多少?

    2) 子健與快必訪問四季火鍋的最後一夜,讓我對社區關係重拾信心:
    《呻吟透視》第三十集:直擊太子社區溫情故事

     

February 22, 2010

  • 成長過三招———-| 

    正式在香港堂上任個多月以來,首次有機會踏台板講道,不是平日崇拜講壇,而是西貢海邊燒烤場,想起福音書裡的加利利(如果能即席打魚燒來吃就更像)。

    這是少年人的懇親聚會,他們邀請家人一同參加。少年人期望家人聽信仰,家人則期望了解兒女在教會的生活。對我這新手來說,最大挑戰是有兩群不同聽眾,既要顧及大的,也要顧及小的,既要講福音,又要有新鮮感,選材和例證有兩個焦點,難免顧此失彼。

    事實上,這正是發展少年崇拜時一直探索的問題,對於身處中學階段的少年人來說,由於生活經驗與在職成年人有明顯差距,一般崇拜的講道未能充份回應他們處境。

    面對這麼多期望的聚會,為隆重其事(也因為剛入職,未及其他同工忙碌),早在一月已開始構思講章。按節期經課選擇經文,耳熟能詳的曠野試探是不二之選,經文提供充份空間談成長,在應用上略為引伸,談談家庭關係,大抵能回應少年人和家長的關注。

    初稿在二月頭完成,經兩次不少的修改。難度是試探的命題其實較思考性,也涉及一些神學細節。為深入淺出,為控制篇幅,僅點題便跳進生活例子,大幅略去釋經推論和講解過程,對我這寫慣論文的人來說,是因時制宜的做法。畢竟,20分鐘的福音信息,不能有大多背景、命題和推論。

    最後修改是聚會前一晚,有空為這些少年人和家長禱告,才想起他們這群勞心勞力的導師們,正是生命改變的重要證據,立即刪去本來預備的結尾。帶領敬拜的弟兄選《沒有你,那有我》做回應詩,豐富我本來窒息的想像,就請他出來做「人版」吧。對,這才是上帝在群體中已然宣講的信息!

    道,從來都在這裡,只待我們發掘和見證。

    —————————-

    講道:成長過三招
    循道衛理香港堂少年團契、少年崇拜合辦—「家有喜事」懇親佈道會
    日期:2010年2月20日(年初七)
    地點:西貢三杯酒園藝農場
    經文:路4:1-13

    —————————-
    後記:
    同一段經文翌日在少年主日學群體(名為「Soul甦Sunday」)的迷你崇拜中宣講,由於信息時限只有10分鐘,而且對象較多是教友子女,應用完全不同。省卻了預備釋經的工夫,卻無法做到「一雞兩味」資源增值。如何舉重若輕,則是另一個故事了,可幸是整體來說超時不太多,沒有太叫大家為難。

     

     

February 7, 2010


  • 成功爭取———-|

    相比那些「禮義廉」的政黨,今年真正值得慶賀的「成功爭取」,至少有一件,就是智障孩子的家長,成功爭取政府爭加學額,讓孩子留校,撤消18歲的年齡限制。

    張超雄發表這篇文章,也是給女兒的信,描述「平日連發夢也不敢面對公眾的家庭主婦,為了孩子不顧一切拋頭露面,做了很多第一次。」

    真要向他們每一位致敬!


    ————————–
    張超雄 : 當師奶變成了巨人
    原載《明報.世紀.給女兒的信》2010年2月3日,轉載自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06031


    盈盈:

    18歲,有書讀了!

    對!政府終於改變初衷,撤銷18歲的年齡上限,智障和其他有特殊需要的孩子不再受限,只要有合理原因,便可延長學習年期,直至完成高中階段。

    這是一個由悲轉喜的故事,這是一個由家長力量成就的非凡故事。這個故事,得從去年夏天開始說起。

    這個夏天特別炎熱,豬流感肆虐,令學校提早停課。然而,像你一樣的智障孩子別無選擇,走上街頭。政府要將18歲的智障孩子攆出校園,想讀書的孩子,只能等候餘額吸納。其實,這不是什麼新鮮事,政府為智障孩子劃下18歲的界線,始於05年,只是智障孩子從來都是社會最邊緣一群,家長們也習慣了默默承受。眼看離校的孩子無法完成學業,又無成人服務銜接,被迫呆坐家中,身為爸媽的,除了痛心,還可怎樣?更多孩子為趕及接受成人服務,未畢業便得匆匆離校。

    普天之下,人人平等,但智障孩子彷彿是個例外。

    幾經爭取,政府承諾會在原來只有初中課程的特殊學校加開新高中。智障孩子受惠於新高中學制,應有更充裕的時間學習。於是,你會看到校長和老師都全情投入,希望發展一套有利孩子的新課程,而家長亦對新學制滿有期望,紛紛為18歲的孩子申請留校。不過,官員顯然沒有打算讓孩子完成新高中,18歲的死線,其實基於一個謬誤:智障孩子學習能力低,特殊學校主要提供照顧,孩子18歲後便理應轉到成人服務,繼續接受照料。

    政府萬事只懂經濟效益,認為教育是為商賈服務,培訓人力資源,對殘疾孩子是沒有意義的。官員可沒想到,教育的真義其實在於讓每個人,不論傷或健,皆有自我實踐的機會。

    有時候,官僚的冷酷真的使人震驚。今年更多家長為他們18歲的智障孩子申請留校,其實正好反映家長從前過早中斷孩子學習的無奈。不過,官員始終拒絕增加學額,儘管只是滿足額外百餘個孩子的需要。沉默的家長終於不再沉默,孩子的需要與官僚的謬論,就像給了他們每人一個大喇叭,急不及待要發聲。

    坦白說,5月組織第一次家長大會,我從未想過場面會是如斯震撼。偌大的演講廳坐滿四百多位憤慨的家長,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我感到一個家長運動正在醞釀。翌日,傳媒報導少之又少。這也難怪,反正事不關己,主流社會鮮有同情特殊教育的處境。過去如是,今次大概不例外。

    然後,我們約見教育局副局長陳維安。官僚樣板的回應,讓家長感到不耐煩。心裡只管盤算開支成本的陳維安,顯然亦有同感。我們很快明白,原來政府是以會計思維辦教育。何秀蘭議員威脅說,若要打官司,政府的贏面很低。副局長不以為然,最後拋出一句:「法庭見!」

    我們不打算放棄任何申訴渠道,於是到平機會投訴。同時,家長開始組織起來,成立了一個聯盟,核心成員幾乎天天相見,討論各式行動的策略和細節。

    得到何秀蘭及其他議員協助,我們的關注終於擠進立法會議程。我們一邊對議員展開遊說,一邊呼籲家長參加立法會會議前的門外示威。社工和義工幫忙動員,家長一呼百應,百多人擠滿示威區。天正下著滂沱大雨,但我們士氣高昂。

    立法會先後四次討論智障孩子的離校問題,幾乎每次都是淋漓雨下,但每次示威人數總比前次更多。你知道,智障及肢體傷殘孩子行動不易,每次外出不免勞師動眾,但孩子不畏苦,爸媽自然也全情投入。每次數百人的行動,向社會展示我們不一樣的決心。

    在網絡世界,人人擁有同等發言權,一班面臨失學的智障孩子,開始引發網上討論。很多本無參與行動的家長,也透過Youtube片段,感到彼此憂戚與共。

    開學日子漸近,但政府寸步不讓。協商之路無法走下去,剩下只有司法途徑。副局長一句意氣話,竟成了我們的唯一出路。

    等候聆訊期間,我們的行動沒有停下來。7至8月的盛夏,我們到過禮賓府請願,辦過家長大會,出席城市論壇。在攝氏30多度的高溫下,我推著你走上街頭,還有很多其他家長和孩子。看!香港這個國際大都會,連智障和傷殘的孩子也被迫上街,為的只是爭取一個讀書機會。這算是什麼大都會?!

    還記得我們在胡忠大廈要求教育局放下屠刀。當天正是局方要求特殊學校交出誰被叮走名單的期限,這是名副其實借刀殺人。我們拿著鼓和道具刀,準備上樓找局方理論,管理員當即落閘,大批保安和警察擋著去路,場面突然緊張起來。但看清楚,其實很吊詭:大批雄糾糾的男子漢,與ー群智障和坐輪椅的孩子和師奶對壘。政府面對的只是一班婦孺,內心卻是虛怯如此。我們索性在大堂靜坐,毛孟靜即場教英文:Shame on the government!

    做了這麽多行動,議會內外說了道理這麽多,似乎未能引起社會很大迴響。除了港台吳志森及商台黃永一直關注,並讓家長在大氣電波發聲,有關我們的報導仍不算多。於是,我們籌款刊登報章聯署廣告,個多星期便籌得數萬元,聯署者包括陳日君樞機和司徒華。

    我們的司法覆核最終敗訴,家長和孩子在法院門外按捺不住內心悲痛,淚如雨下。翌日傳媒終於大幅報導,輿論幾乎一面倒支持我們,連林大輝議員和親政府報章也提出質疑。官司雖然輸了,卻贏得社會關注。我們無法理解政府為何扼殺孩子的讀書權利,但法庭卻沒有為孩子伸張正義。有家長在記者會上控訴:難道我們孩子真的會讓社會蒙羞?

    我們別無他法。就在孩子正式告別校園、學校開課前,我們在遮打花園舉行「最後一課」。這場運動似乎走到了盡頭。當天,司徒華來教中文、毛孟靜繼續教英文、關信基講政治、余若薇、長毛、黃永說通識、梁耀忠教數學。同學們都上了寶貴一課。我們一廂情願地說,這是「新高中的第一課」。

    傳媒鏡頭以外,我們仍爭取與局方繼續磋商。9月10日,通過余若薇安排,我們終於首次見到局長孫明揚,對方態度尚算正面。到了11月,除了有視已率先播出有關這次運動的特輯,亞視時事追擊和港台鏗鏘集於同一晚上播出,翌日剛好要與孫明揚會面,局長態度變得更為積極。

    這場不大不小的家長運動走到今天,政府終於全面讓步,不但同意增加學額,更撤銷18歲離校的規定。日後學校可基於個別情況,延長孩子的學習年期,孩子亦可完成新高中課程。

    盈盈,今天的局面得來不易。就在動筆寫信給你之時,立法會剛通過了669億元的高鐵撥款,但這可不是反高鐵運動的挫敗。相反,你可看到一場民間運動正在興起,新一代比前人更願意站出來對抗社會不公,這是一股潮流,不可逆轉。正如你和我參與的這場就學權運動,起步時困難重重,被認為成功機會很低,但家長付出了心血和汗水,將一點一滴的微弱力量匯聚成流。

    我對幾位特殊學校校長和教育工作者的投入感受至深,他們勇敢抵住局方壓力,不但感染學校上下,家長也由此變得堅毅和團結。平日連發夢也不敢面對公眾的家庭主婦,為了孩子不顧一切拋頭露面,做了很多第一次。還有律師們的志願參與,不同法律觀點的鋪陳,論據的反覆辯證,工作會議密集進行,幾乎沒有間斷。他們不計回報的付出,賦予我們無限力量。傳媒朋友的作用是關鍵的,當中部份人特別有心,無數篇感人至深的文章、電台節目中正反意見的對役,還有一個接一個的電視專輯,我知道他們看待自己的工作,不是一份差事,而是要專心致志揭露社會不公。這一切,成就了一件不可能任務,讓所有智障和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都能受益。

    一場社會運動,師奶都變成了巨人,在鏡頭面前,人人都能理正氣壯把道理說清,堅決維護孩子的學習權利。但願家長求變的心永恆不滅,就如反高鐵青年的雄心壯志,因為需要改變的事情實在太多。路,仍是要挺著胸膛走下去。

    最疼你的爸爸

    —————–
    延伸閱讀:
    《麥兜响噹噹》真人版? http://kleeworkshop.xanga.com/710435525/item/